当地时间10月1日晚间,为了报复以色列袭击加沙、黎巴嫩、叙利亚等地,伊朗在短时间内向以色列发射了至少200枚弹道导弹,迫使美国、以色列等投入反导拦截战。
尽管以色列军方宣称“防空反导系统运行有效,自身损失轻微”,但网络视频和图片证实,以军基地遭遇明显损伤,而且以色列一再推迟对伊朗的“重大报复”,又禁止本国居民在网络上传播伊朗导弹命中以色列地面目标的信息。外界由此推断:伊朗此次弹道导弹袭击是比较成功的。弹道导弹突防技术及反导系统未来发展趋势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外界认为,伊朗弹道导弹之所以能够突破美以防空反导系统,主要原因是综合发挥了技术和战术优势。
一方面,伊朗采用了大规模导弹齐射战术。有观点指出,伊朗本次行动创造了战争史上弹道导弹一次性发射数量最多、针对特定军事目标打击最集中的世界纪录,达成了名副其实的“饱和攻击”效果,导致美以防空反导系统过载而难以应对。
另一方面,伊朗发射了多种常规弹道导弹和射程约1400公里的法塔赫-1高超声速导弹,协同突防,充分利用不同型号差异较大的弹道性能,给拦截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具体来说,高超声速导弹飞行速度快,比如法塔赫-1导弹的速度接近15马赫,显著压缩了拦截方的反应时间。与此同时,高超声速导弹飞行中与空气急剧摩擦,产生高温高压,造成空气电离现象。呈现等离子态的空气分子能够折射或吸收反导雷达的电磁波,使高超声速导弹具备了一定的雷达隐身性能。另外,高超声速导弹的机动能力强,弹道轨迹更加灵活,使传统反导系统的探测、跟踪和拦截手段难以奏效。
其实,除了伊朗这次应用的突防手段外,导弹想要有效突破反导网络,各国军方重点研究的还有以下几招:
其一,隐身技术,涉及红外、雷达等领域。其中,红外隐身措施通常包括在弹体表面涂敷降温隔热材料,或采用主动冷却装置,降低弹体的红外辐射特征,还可以使用碳或陶瓷复合材料制造发动机喷管,选用新型推进剂,降低喷管和喷焰的红外辐射强度。雷达隐身则主要通过综合应用吸波材料、外形优化、等离子体技术等,减小导弹的雷达散射截面,缩短敌方反导系统的探测距离,降低被发现概率。
其二,电子对抗。导弹可以在弹头上集成干扰机,主动发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争取干扰或欺骗敌方雷达,还可以释放箔条等干扰物,迫使反导系统的雷达难以有效区分箔条与真实目标的回波。诱饵弹头同样是导弹突防的“好帮手”,借助角反射器、龙勃透镜、敷设金属层气球、红外和激光辐射源、回波模拟发射机等设备,能够尽量模拟真实弹头的雷达反射状况、红外辐射、速度和气动等特性,迷惑反导雷达。
其三,随着设备小型化技术进步,导弹应用多弹头的情况更加普遍。通过同时或逐次释放多枚子弹头,单枚导弹可以精准打击多个目标。足够多的子弹头还能形成突防集群,扰乱反导预警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增大天基/地基传感器识别难度,从而降低导弹防御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
事实上,以色列防空反导系统的性能和分层拦截设计相当出色:低层为陆基“铁穹”和舰载“C-穹顶”,准备升级为“铁束”激光防御系统;中层为“大卫投石索”,主要针对中近程战术导弹;高层为“箭-2/3”,曾成功拦截中程弹道导弹。此外,以色列空军战机和美国海军舰艇必要时可以支援反导拦截战。
然而,面对伊朗导弹技术升级和战术创新,美以反导系统一时显得“力不从心”,足以证明弹道导弹突防技术发展(尤其是高超声速武器实用化)对反导系统的压力倍增。因此,各国反导系统的改进升级已是刻不容缓。
首先,有必要完善海陆空天一体化预警探测体系,全面提升识别、跟踪高超声速目标的能力。具体手段包括:天基平台重点配备太赫兹传感器与红外、可见光传感器;构建新型临近空间/空中探测平台,部署能够长期滞留在临近空间的浮空探测器;升级地面/海面预警探测平台,保障多频段多体制雷达和可见光、红外等多类型传感器组网运行,不断改善目标轨迹持续跟踪能力和精确预测水平。
其次,应充分“挖掘”现有空天防御武器的潜力,升级动能拦截器的性能,填补拦截临近空间目标的火力“漏洞”,补充发展空基拦截平台。同时,各国积极研究新型对抗手段,包括激光武器、高能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等,争取快速摧毁来袭目标。
最后,在现有空天防御指控系统的基础上全面升级,基于数据链技术减少指挥节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决策能力,基于数据融合整合进攻与防御体系,构建起全域高效一体化指挥控制网。反导拦截作战时间极其有限,新技术有助于官兵尽快完成空情分析和处理、目标识别与判断、武器升空拦截等一系列任务。
原标题:《伊朗导弹密集袭击以色列,弹道导弹攻防再成焦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Android版
iPhone版
iPad版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