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单介绍一下房卡的概念,房卡是一种虚拟商品,可以用来购买游戏房间的使用权,玩家可以邀请朋友一起加入房间进行游戏,房间内的玩家需要消耗相应的房卡才能进行游戏。
目前,新详心的渠道是可以购买房卡的咨询房/卡添加微信:88355042。具体购买方式如下:
2.通过网站购买:如何购买金花房卡进行购买,选择所需要的房卡数量和支付方式,即可完成购买。
无论是哪种购买方式,都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以免上当受骗。
购买了房卡之后,我们可以邀请好友一起加入房间进行游戏。具体分享方法如下:咨询房/卡添加微:88355042
2.在房间内,点击房卡数量后面的分享按钮,可以将房间链接与房间密码分享给好友,好友通过链接和密码即可加入房间进行游戏。
1.选择适合自己的房间:不同的房间规则和都不同,玩家需要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房间进行游戏。
3.注意身体健康:游戏是一项消耗体力和精力的活动,玩家需要注意休息和保持身体健康。
总之,购买和分享房卡是玩新大厅的必备之一,希望本篇文章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可以在游戏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行为举止,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游戏环境。
8月16日上午10点,乌镇的日头已经很烈了。在西栅一间由老房子改建而成的蚌湾剧场中,作家叶兆言携长篇小说《璩家花园》与读者见面,这是今年上海书展分会场首届乌镇阅读节活动之一。
叶兆言坦率、真诚、自谦,他不喜欢夸大文学的作用,认为作者“不必把手伸太长”。但无论是否正在身处一个文学与纸媒唱挽歌的时代,于他而言,唯有写作,才是一生的“着落”。
活动海报
从祖父叶圣陶、父亲叶至诚到叶兆言、女儿叶子,叶氏四代都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叶兆言说,他成为一名作家,并不是因为家庭,而是与时代的关系更大。“我上大学时,那是个文学时代,今天称之为‘火热的80年代’,所有人都在写小说,我就稀里糊涂也跟着写小说了。”
他的文学之路一开始算得上顺利。“我利用假期写作,一个暑假写了8个短篇小说,后来发表了5篇,用了3个笔名。当时觉得自己很牛,把文学看得很轻。我想有一天,这个世界上发现有两个伟大的作家,结果都是我。”写完8篇小说后,年轻的叶兆言从南京骑自行车到无锡与女朋友会面,一天骑了220公里。“真是人生很美好的时代。”
后来叶兆言真正成为一名作家,并不是因为很轻易地写了8篇小说。而是后面的5年,尽管还一样在写,但一篇小说也没有发表。“在中国,大多数刊物都退过我的稿子,几十家肯定有。退稿后很沮丧,但也会让你充实。”当时,父亲叶至诚有位好友,在文坛上颇有名望,叶兆言希望对方能帮忙推荐一下。“他跟我说,你要喜欢写就写,就搁在抽屉里。有一天如果你写好了,这些小说都能发表。他有句话没说,写不好,这些东西不发表也没有关系,搁抽屉就拉倒了。”
这句话对这位文学青年产生了核弹般的威力。“你的人生里,如果有一抽屉的稿子,那是很充实的。它证明了你的毅力,你对爱的坚贞程度。”叶兆言回忆,恰恰是这五年退稿的考验,让他“赌气”继续写,“不断地退稿,仍然刺激我继续写。经过五年后,我开始喜欢上这个行当了”。
尽管以勤奋写作而闻名,叶兆言并不喜欢夸大文学的价值或意义。这是他第三次来乌镇,令他想起1984年第一次来乌镇时的情景。“80年代初期,乌镇还没通汽车,茅盾的故居刚开始要修,是三间很小的房子,和今天的乌镇完全不一样。”叶兆言说,乌镇的改变也并非文学之功,“改变这个世界更重要的东西是经济、法律、新闻,这些远比我所从事的虚构文学更重要”。
他始终觉得,文学与诗歌是小众的,是属于那些喜欢文学的人的事情。“很多人认为作家应该成为哲学家、思想家、什么什么家,这些都是对作家过高的要求,意味着作家把手伸得太长。”叶兆言说,作家要做的事情是把一个故事说好,让读者相信,看了觉得有趣,“同样的道理,读者的手也不用伸那么长,看着好看,我就看。不好看,我就扔掉。阅读非常简单,和看手机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璩家花园》是叶兆言最新长篇小说。小说以南京城南一座老宅院,两个家庭,三代人悲欣交集的人生故事为主线,书写共和国七十余载平民史。而这次读者见面会的主题被定为“爱有着落,就是最幸福的人”。叶兆言说,这一主题其实是在讲人生的难度。“爱上一个人,爱上一件事,爱上一个东西,都是很容易的,但持续的爱是不容易的。”他以书中璩天井的人生为例,“我写这本书,目的是使得这种虚假的、不可能的人生,变得相对真实,能够引起大家共同的认识。”
《璩家花园》书封
回答记者或读者的提问时,叶兆言喜欢用比喻。他说,写作就像跳高,最终目的都是跳得更高,但总是以失败结尾。对作者而言,每次写作都是一种黔驴技穷,一种不择手段想达到的状态。但同时,每一次新的写作,都是对以往写作的一次“拯救”。“我是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看过我的小说,从来不知道我的故事。所以在现实的写作中,在即将开始的写作中,我都有一种要稍微认真一点、要努力写好一点的态度。”叶兆言说,“拯救”或许听起来有点“矫情”,“但通过今天努力的写作,读者觉得这篇小说还可以,可能会去看我以前的小说,就让我以往的小说又复活了。”
公开参加活动、发表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都非叶兆言所擅长。他更习惯封闭在家里,整天埋头写作。偶尔,他嘴里也会蹦出一些流行词汇。“我刚才聊以前的乌镇,这样的话题重新叙述一遍可能会有点意思,但很多人根本不爱听,这是‘老登’的话,一股‘爹味’,这也是事实。”叶兆言说,他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倚老卖老,不要卖弄自己的经历,不要说多少年前就来过乌镇了,“我孩子经常警告我,所以我也提醒自己,虽然免不了‘老登腔’。倒不是为了讨年轻人的好,因为我想起年轻时候,也不爱听父母的那些话。”
在叶兆言的书里,“南京”是频繁出现的城市。他把这座城市比作分享会时屁股下坐着的那张凳子。“没有这个凳子,我不站在土地上。相当于王安忆的这块土地是上海,苏童脚底下土地是苏州的一个郊区一样,我不能悬在半空中跟你说话。”但同时,叶兆言也强调,“很多人觉得我立志为南京写作,其实不是这样的,城市这个符号不重要。把《璩家花园》的故事移植到乌镇,也是一样的”。他觉得,文学一定不能搞地方主义,不能像卖土特产一样,“文学是世界性的,越是世界性的东西,越是地方的”。
叶兆言说,这是一个文学在唱挽歌的时代。“文学在乌泱泱的人群间,多么渺小、多么不重要、多么没意义。这是一个事实。但我也想说,写作本身对我是如何重要,我又如何喜欢它。”
采访尾声,有记者提问,他是否在写新的作品。叶兆言说:“我是一个种地的老汉,我肯定还在种地。”就像分享会的标题所写的那样,如果爱有“着落”。那写作,就是叶兆言的“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