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荣昌食堂,主厨那深深的眼袋仿佛随时都要掉到口罩边,那是岁月与忙碌留下的痕迹。然而,他却从未停下脚步,依旧在厨房中马不停蹄地忙碌着。他的双手在炉灶间舞动,一刻也不停歇,仿佛与时间赛跑。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的手开始不由自主地颤抖,但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为每一位食客奉献出美味的佳肴。他用自己的坚持和付出,诠释着对烹饪的热爱和对食客的责任,让人不禁对这位默默奉献的主厨心生敬意。
荣昌食堂主厨眼袋掉到口罩边
【荣昌食堂主厨眼袋掉到口罩边】近日,重庆市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因一场“舌尖上的狂欢”登上热搜。原本仅供机关人员就餐的食堂,在五一假期向公众开放后,单日接待游客量突破7000人次,1200斤大米、1500斤猪肉被一扫而空,连免费加饭的餐盘都供不应求。这场“干饭人狂欢”的背后,是食堂大厨们用发麻的双手撑起的烟火盛宴。上午10点,荣昌区政府食堂门口已停满川渝、广东、浙江等地车牌的车辆。食堂内,280盆米饭在蒸箱中冒着热气,荤菜区的8口大锅同时开火,40多名厨师轮番掌勺。主厨贺师傅的工位前,案板上的肉渣混着汗水,他揉着发麻的手腕说:“一锅菜要炒30斤肉,锅铲重得像哑铃。”这位四十多岁的厨师从早上8点开始炒菜,直到深夜才收工,眼袋已垂至口罩边缘。
素菜区的年轻厨师们同样忙碌,切菜声、炒菜声、蒸箱排气声交织成“战歌”。为应对客流,政府从学校和酒店借调了50余名厨师增援,70名志愿者穿梭打菜。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区长万容提前调研,要求“严把卫生关,丰富菜品种类”。五一当天,高洪波甚至到后厨帮厨,与厨师们一起装盘。食堂管理人员王婷婷也加入打饭队伍,她笑称:“今天连领导都成‘服务员’了。”
中午12点,食堂外排起百米长队,有游客直接坐在路边就餐。来自广州的李先生边啃卤鹅边感慨:“18元套餐能吃到这么地道的重庆味道,值!”据食堂经理吴娜统计,当天共消耗1200斤大米、1500斤猪肉,傍晚紧急调运的500斤猪肉也在2小时内售罄。
食堂的“明星菜品”当属荣昌卤鹅,每只现卤现切,皮脆肉嫩;红烧肉用本地黑猪肉慢火煨制,肥而不腻;爆炒猪肝火候精准,鲜嫩爽滑。素菜区则主打时令蔬菜,粉蒸南瓜、凉拌豇豆等家常菜备受好评。一位抢到最后两碗饭的大姐兴奋地说:“这比景区排队有意思多了!”
后厨的监控视频显示,贺师傅一整天未离开过荤菜区。他面前的猪肉堆成小山,每炒完一锅就猛灌几口水,工装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下午3点,他抽空吃了两口饭,又继续投入战斗。“手腕都抬不起来了,但看到游客吃得开心,值!”他说。
素菜区的年轻厨师小张也累得直不起腰,但依然保持着笑容:“有游客夸我们的菜有‘妈妈的味道’,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为保障食品安全,食堂后厨安装了12个高清摄像头,食材采购、加工过程全程可追溯。荣昌区市场监管局还派驻了3名工作人员现场监督。
这场“美食风暴”引发网友热议。支持派认为,机关食堂开放是“亲民之举”,既能让游客品尝地道美食,又能拉动地方经济;反对派则担心影响机关正常运转,增加管理成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邓爱民教授指出,机关食堂非专业旅游设施,需防范监管真空。
事实上,荣昌的尝试已非孤例。五一期间,敦煌、衢州、安徽宏村等地也开放机关食堂,提供低价美食。这些举措被视为城市治理从“神秘”转向“亲民”的缩影,但如何常态化仍是难题。北京大学教授马亮建议,可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模式,引入专业餐饮团队,提升服务质量。
夜幕降临,贺师傅终于脱下工装,手腕上贴着膏药。他望着空荡荡的食堂说:“虽然累,但看到游客吃得开心,值!”这场“美食风暴”中,7000名游客记住的不仅是荣昌的味道,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正如网友留言:“最好的旅游体验,就藏在这锅气腾腾的烟火里。”
当喧嚣散去,荣昌区政府食堂的灯光依然明亮。后厨里,贺师傅和同事们正讨论着第二天的菜单,而食堂外,游客们的朋友圈仍在刷屏:“荣昌,一座来了就要‘胖三斤’的城市。”这场由主厨的“眼袋”引发的热议,或许正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烟火气中,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
以上就是【荣昌食堂主厨眼袋掉到口罩边】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