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怪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昨天陈熙南老师的怪话里提到了一首歌——《琳达琳达》。这首歌由日本乐队The Blue Hearts演唱,1987年发行。以现在的眼光看,它无疑是一首“老歌”,陈老师说歌词里体现出了一种“狂气”,我去搜索引擎上找来看了看,确实有点那个味儿。
不过,我第一次接触《琳达琳达》这首歌,感受到的却不是“狂气”,而是“古怪”。这里的“古怪”毫无疑问是褒义词,因为我是在初代《应援团》里听到它的。作为其中一关的BGM,尽管当时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NDS屏幕上变化多端的圆点和上屏的恶搞小动画上,但这首歌欢快的节奏和副歌部分重复的“琳达琳达”歌词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真是一首又怪又有趣的歌!
“应援团”系列一共出了2代,都在NDS平台上
顺带一提,如果读者朋友对《应援团》感兴趣,也可以去视频网站上找找剧情动画和通关(失败)流程,故事演出和细节设计都非常好玩。游戏给《琳达琳达》配的是一个濒临倒闭的拉面馆老板,在应援团帮助下重振生意的故事,哪怕放在初代游戏发售的2005年,这个故事也够老土的,但它就是足够魔性,在短短几分钟里就能逗笑玩家。
初代《应援团》里的《琳达琳达》曲目——为拉面店老板加油助威
作为“应援团”爱好者,长久以来,这个系列一直是我心里的痛。最初玩到时,它的玩法让我感到无比惊艳,可以说是完美适配NDS硬件——上屏用来播放动画和显示状态,下屏则支持玩家用触控笔点按复杂的节奏,屏幕上的3名应援团成员还会根据玩家表现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失败了会跪地难过)。不仅如此,两代“应援团”选曲都是当时相当受欢迎的流行歌,颇具诚意。这种将音游玩法和剧情结合,同时又透出浓厚恶搞、不着调气氛的游戏,放到现在也算是个异类。
失败了,就重来一次吧!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异类”往往意味着游戏不太容易取得商业意义上的成功。初代《应援团》在日本的销量只有6万份,不过美版《节拍特工》(Elite Beat Agents,与“应援团”玩法相同,但曲目换成了当时的欧美流行乐)卖得不错,超过了40万份,这才支持着系列推出了续作。更糟糕的是,由于玩法与NDS的双屏、触控深度匹配,这个系列也很难原汁原味地移植到后续的主机、掌机上。NDS上的两作,基本上就成了“绝唱”。
《节拍特工》的主角是通过歌舞鼓励众人的特工,曲目里包括皇后乐队、麦当娜、大卫·鲍伊、滚石乐队等明星的作品
仔细想想,如果游戏玩得够久,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些“永远的痛”。出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许多当年带来快乐、感动,令人印象深刻的游戏,却无法在新世代的平台上推出重制版,最终只能成为一部分老玩家的白月光。
对于我来说,除了“应援团”系列,另一个白月光是PS2上的《樱坂消防队》。这同样是一款不太好归类的游戏,硬说的话,它算是“动作冒险推理游戏”。主角是一名消防队员,他要在扑灭一场场火灾的同时寻找线索,调查出哥哥死亡的真相。游戏的题材比较特殊,游玩过程中也模拟出了消防员在火灾现场工作的状态,紧迫感十足。而围绕着火灾展开的种种阴谋又让剧情足够连贯,主角(玩家)调查的过程跌宕起伏,紧张程度不逊于救火。
《樱坂消防队》主角本条大地
直到现在,《樱坂消防队》的故事还让我耿耿于怀。一方面是因为演出做得不错,另一方面,它的难度也导致我一直没能亲手打出完美结局——游戏中,火灾现场的房间有着不同的燃烧程度,轻度燃烧很容易扑灭,中度较为危险,重度则稍有怠慢就会发展成“Lost”,一旦房间烧至Lost状态,里面的遗留物、幸存者都无法取得;而根据我多年以前在日文网站上查的攻略,完美结局所需的一个遗留物恰好就在某关卡一间开局即重度燃烧的小房间里,好巧不巧,这个房间还在地图靠里的位置,哪怕我不顾主角安危猛猛往里冲,也很难全身而退……多次尝试失败之后,我只能带着对主角哥哥的歉意,封存了PS2。
PS2的时代,还能买到实体游戏攻略
回看过去,如果前几个世代的游戏有什么让我特别怀念的地方,我的答案就是那些“怪怪的”作品。比如“应援团”系列,比如《樱坂消防队》,还包括小岛秀夫在GBA上做出的《我们的太阳》。在我看来,它们更像是电子游戏在探索时期的产物,要么依托于特定的硬件,像是“应援团”之于NDS;要么选择异于寻常的世界观、题材或是玩法——现在的玩家应该很难想象有个游戏需要你拿着掌机跑出门去晒太阳,但22年前,真的有人会这么做,也真的有玩家会这么玩。
《我们的太阳》的包装盒上明确写着“本游戏会使用太阳光”
而在游戏和游戏行业变得“成熟”之后,这样古怪而有趣的作品似乎越来越少了。我当然不是说现在的游戏不好玩,而是相当一部分游戏确实少了点儿“这样能行吗?先做出来试试再说”的气质。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成长的代价吧。
上一篇: 发现)亚金方乐房卡怎么充值,有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