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大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其中 1 年期利率更是下破 1%,这一举措标志着存款利率正式迈入“0 时代”。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关注,意味着储户在银行存款所获得的收益将大幅减少。以往,存款利率相对较高,能为人们的储蓄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收益。而如今,随着利率的持续下调,人们的储蓄增值空间变得更加有限。这不仅对普通储户的理财规划产生影响,也反映出当前金融市场的宏观走势和政策调整方向,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思考。
多家大行下调存款利率 1年期下破1%
【多家大行下调存款利率 1年期下破1%】2025年5月20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其中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首次跌破1%,降至0.95%,标志着存款利率正式进入“0时代”。此次调整覆盖活期、定期及通知存款等多个品类,活期存款利率由0.1%降至0.05%,3年期和5年期定存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至1.25%和1.3%。以10万元本金计算,存5年定期的利息收入将较此前减少1250元。 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直接动因是降低负债成本。近年来,随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持续走低,银行资产端收益承压。2025年5月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宣布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并明确表示将引导商业银行同步调降存款利率。5月20日,1年期LPR虽保持3.1%不变,但市场普遍预期未来仍有降息空间。在此背景下,银行通过下调存款利率,可缓解息差收窄压力,为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腾挪空间。
此次降息并非孤立事件。自2024年以来,国内存款利率已历经多轮下调。2024年7月和10月,国有大行曾两次集体调降存款利率,其中1年期定存利率从1.35%逐步降至1.1%。2025年4月,中小银行跟进调整,平安银行、南京银行等机构将3年期定存利率从2%以上降至1.65%左右,部分银行甚至出现“三年期利率低于两年期”的倒挂现象。市场分析指出,银行持续下调存款利率的核心逻辑在于应对净息差收窄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52%,较2023年下降0.0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
存款利率下调对储户的影响已逐渐显现。以10万元本金为例,若存入3年期定存,按当前1.25%的利率计算,3年利息收入为3750元,较利率下调前减少750元。对于依赖存款收益的保守型投资者而言,这一变化直接削弱了其资产增值能力。为应对利率下行,部分储户开始调整资产配置策略。银行理财经理建议,投资者可通过“阶梯存款法”分散风险,例如将资金分为1年、2年、3年期三部分,既保证流动性,又可享受较高利率。此外,国债、低风险基金等替代产品也受到关注。2025年首期储蓄国债发行时,3年期和5年期利率分别为2.3%和2.45%,较同期定存利率高出约1个百分点,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
银行亦在积极引导客户转向其他产品。建设银行北京某网点客户经理透露,近期大额存单销售热度上升,尽管其利率已与定存趋同,但部分储户仍看重其可转让属性。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的“固收+”产品规模持续增长,这类产品通过配置债券和少量权益资产,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争取更高收益。不过,业内人士提醒,理财产品收益与市场波动挂钩,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
存款利率下调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尚待观察。从理论上看,利率走低可能促使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或投资。然而,当前经济环境下,居民消费意愿仍受就业和收入预期制约。央行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为58%,较上季度上升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波动加剧,也限制了资金流向。
展望未来,存款利率下行趋势或延续。多位经济学家预测,若央行继续降准降息,银行存款利率可能进一步走低。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银行需通过优化负债结构、提升服务能力等方式应对挑战。对储户而言,在低利率环境中,需更加注重资产多元化配置,平衡收益与风险。例如,可适当增加黄金、外汇等避险资产比重,或关注养老理财、保险等长期规划型产品。
此次存款利率下调是金融政策与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银行而言,这是缓解息差压力、服务实体经济的必要举措;对储户而言,则需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策略,在稳健中寻求增值机会。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平衡银行经营与居民财富管理,将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课题。
以上就是【多家大行下调存款利率 1年期下破1%】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