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雨袭击,其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令人震惊。这场暴雨仿佛是大自然失控的宣泄,极有可能突破“历史极值”。国家防总高度重视,迅速而果断地紧急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各级防汛部门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紧张的抗灾抢险工作中。抢险队伍日夜奋战在一线,全力加固堤坝、排涝救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场暴雨危机犹如一场严峻的考验,而国家防总及各方的积极应对,展现出了强大的抗灾能力和决心,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灾难尽快过去。
南方特大暴雨可能突破“历史极值”
【南方特大暴雨可能突破“历史极值”】2025年5月下旬,南方地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多地单日降水量或突破历史极值,气象部门连续发布红色预警,国家防总紧急启动三级应急响应。这场暴雨呈现范围广、强度大、叠加效应显著的特点,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省份成为重灾区,部分区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至2倍,次生灾害风险持续攀升。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5月27日至29日,南方暴雨带自西向东横扫江南、华南及贵州等地。其中,28日为降雨最强时段,暴雨区覆盖湖南东南部、江西中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广西东北部及广东北部,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等地的个别站点日降水量已接近或突破5月历史极值。以广东为例,粤北和珠三角北部局部地区累计降雨量可能超过300毫米,韶关、清远等市局地24小时雨量或达400毫米以上,远超常年同期水平。
此次暴雨与2018年广东高潭“8·30”事件、2024年广西钦州龙门港“6·12”特大暴雨形成叠加效应。气象专家指出,非热带气旋系统引发的持续性降水,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激增。截至5月28日,广东茂名高州市荷花镇平头岗村山体滑坡已致3人死亡、1人失联;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三舍村发生山洪泥石流,造成8人遇难、2人失联。此外,广东多地出现城市内涝,广州增城区宁西街部分路段积水深度达80厘米,车辆被淹、交通瘫痪;广西梧州市苍梧县狮寨镇因暴雨引发河流超警,7条中小河流出现超警洪水。
本轮暴雨的形成与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冷暖空气激烈交汇直接相关。西南暖湿气流携带大量水汽与北方冷空气在华南地区对峙,形成“列车效应”,导致短时强降雨频发。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牛车河站12小时降雨量达419.5毫米,刷新当地5月历史纪录;湖北仙桃局地7小时累计降雨量突破300毫米,武汉某区1小时雨量达73.6毫米。气象部门指出,此次降雨过程与“龙舟水”前奏高度重合,随着南海季风爆发,未来十天南方地区将面临多轮强降雨无缝衔接,长江流域梅雨带也可能提前形成,极端暴雨发生率将进一步上升。
面对严峻形势,国家防总、中国气象局、水利部等多部门联动响应。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珠江防总同步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广西东部、西南部及广东西南部部分地区风险等级达黄色预警。截至5月28日,广东已提前转移群众3221人,广西预拨400万元救灾资金支持龙胜、隆林等地抢险救灾。然而,防灾减灾仍面临多重挑战:部分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难以应对极端降雨;农村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公众对“龙舟水”与梅雨季节叠加的认知存在盲区,应急避险意识有待提升。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2025年“龙舟水”期间(5月24日至6月20日),南方将出现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并伴随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中,6月6日至8日、6月11日至14日两轮降雨强度可能接近或超过当前水平。专家建议,地方政府需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提升排水管网、堤防等防洪工程标准;科研机构应完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模型,提高次生灾害风险评估精度;公众需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避免在强降雨时段前往山区、河道等危险区域,掌握“暴雨自救十二诀”等避险技能。
这场突破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不仅是对南方防灾减灾体系的严峻考验,更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正从“罕见”变为“常态”,唯有构建“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全民参与”的防灾共同体,方能在与自然的博弈中守住生命防线。
以上就是【南方特大暴雨可能突破“历史极值”】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