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跟你打过王者荣耀吧,你还打的菜了吧唧的,你看看你直播间的歌唱成什么样子了”
7月28日,微博、抖音、小红书三大平台上,旺仔小乔账号页面均显示“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该用户目前处于禁言状态”字体。
这一纸禁令,砸碎了她精心打造的“音乐才女”人设,这一次,她终于为自己的“狂”付出了代价。
旺仔小乔真名乔镘凝,今年刚好20岁,2020年凭借在抖音上通过不露脸的方式,翻唱一些流行影视歌曲等迅速走红。
而且旺仔小乔不知道究竟有什么“魔力”,经常能邀请不同的明星演员歌手坐在一起拍视频合唱。
发布出去的视频,明星的脸露的清清楚楚,唯独旺仔小乔依然坚持不露脸。
5年的时间,抖音粉丝数量高达2000多万,比一些明星演员的粉丝数量还要多。
最近旺仔小乔原本准备官宣将在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并强调全程以蒙面形式演出。
票价堪比一线明星的定价,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质疑:
“花近千元看一个蒙面歌手唱歌,还大半是翻唱曲目,这跟在家听歌单有什么区别?”
30首歌曲中仅7首为原创,15首是翻唱,剩余为合作原唱,性价比之低让许多粉丝直呼“割韭菜”。
但本人并不觉得,直言为什么一定要展示脸呢,你除了看脸,就不会看别的了,说白了这些人真可悲,除了很肤浅的看别人第一眼,还有什么?
她的意思想表达,坚持蒙面演出的理由是保护隐私和专注音乐,看脸是一种肤浅的行为。
网友吐槽:“既想靠流量吃饭,又不想露脸,这不就是既要又要?”
近几年各路歌手都纷纷开启全国巡回演唱会,林俊杰,周杰伦,邓紫棋,张杰等不都是正常露脸演唱的吗?
甚至前几天汪苏泷的演唱会,在下大雨的情况下,为了让粉丝更好的看到他的脸,当场用剪刀减去一些雨衣的帽子。
难道他们这些专业歌手没有在专注音乐吗?
所谓的蒙面演唱会,加上之前《年轮》原唱争议事件,还有网友发挥出强大的能力,扒出旺仔小乔的“黑历史”……
让其粉丝量从2344.8万骤降至1912.8万,短短几天掉粉超430万。
演唱会最终因“艺人身体原因”宣布延期,但这理由在网友看来更像是“票房不佳的遮羞布”。
如果说蒙面演唱会是小小的导火索,那么旺仔小乔曾经在直播间的种种出格行为及言论,让她像一只放在火上烤的鸭子似的。
在一场直播中公开一名素人的微信账号,称对方是“造谣者”,并引导粉丝“去开导他”。
于是该素人遭到大量不明人物的网络暴力攻击,个人信息被反复骚扰。
她之后为自己开脱辩解,但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毫无悔意的态度让网友怒不可遏,网曝行为是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她在直播中对素人的怒怼:“你没给我刷100万,我鸟你干什么呢?”
说这句话的旺仔小乔和在短视频平台的旺仔小乔真的是同一个人吗?性格为何能有这么大的差别?
她将粉丝价值与金钱挂钩,大言不惭的主动让刷礼物的行为,和像乞丐一样直接伸手要钱有啥区别?
网友讽刺道:“原来在你眼里,粉丝就是行走的钱包,没刷够100万连个眼神都不配得到。”
此外旺仔小乔还被曝出对前签约歌手的不当行为。
据网友“岛岛”爆料,旺仔小乔及其母亲曾带人上门堵门、断水断电威胁两名前签约歌手,原因是对方因劳务纠纷离职。
她甚至在直播中对相关争议进行“解释”,却被指责是在卖惨和引导网暴。
受害者之一报警后,旺仔小乔的母亲还出言威胁,这些黑料接连曝光,让她的公众形象一落千丈。
旺仔小乔的争议不仅限于言行,她的版权意识也频频被诟病。
2022年她翻唱鞠婧祎的《恋爱告急》时未标注原唱,甚至在直播中暗示自己是原唱。
她不仅没有及时澄清,反而引导粉丝攻击提出质疑的网友,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
相同的事情还有最近发生在《年轮》事件中。
旺仔小乔坚称张碧晨是《年轮》的唯一原唱,否认词曲创作者汪苏泷的原唱身份,称“我认定的事不会改”。
这一言论直接激怒了汪苏泷粉丝,也让张碧晨工作室不得不发声澄清,表示将“告别此曲”。
汪苏泷更是果断收回歌曲授权,事件登上热搜,旺仔小乔被批“混淆版权概念,缺乏基本尊重”。
面对铺天盖地的负面舆论,旺仔小乔终于勉强发布的一则道歉声明,称自己“深刻反思”“接受所有批评”。
但旺仔小乔的道歉信反而成为新的笑柄。
网友专门用检测查验,结果查重率高达97.18%,内容空洞无物,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态度。
在一重又一重的黑料不断挖出来之后,7月28日晚,微博、抖音、小红书三大平台同时对旺仔小乔的账号实施禁言,理由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从直播间怒怼素人、公开他人信息涉嫌网暴,到对前签约歌手上门骚扰,再到版权争议和敷衍的道歉信,她的“狂”终于触碰了平台的底线。
有分析指出,旺仔小乔的困境不仅是个人行为失当的结果,也折射出网红经济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乱象:流量至上、缺乏规范、职业素养缺失。
旺仔小乔的“狂”源于对流量的过度自信,她以为粉丝的追捧可以让她凌驾于规则之上,却忽略了公众对诚信和尊重的基本期待。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守住底线比追逐热度更重要。
无论是公开素人信息、引导网暴,还是漠视版权、敷衍道歉,这些行为都在透支公众的信任。
一旦滤镜破碎,再想重建形象,难度不亚于登天。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