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 先焦虑的不是学生是老师
【开学在即 先焦虑的不是学生是老师】2025年8月28日,北京——当家长们还在为“神兽归笼”暗自庆幸时,教师群体却悄然陷入一场集体焦虑。社交平台上,“开学前失眠”“梦见处理班级纠纷”等话题持续发酵,大量教师自曝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甚至躯体化症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新调研显示,全国超半数教师存在开学焦虑,其中年轻教师比例高达70%,而班主任群体更是“重灾区”。这场“教师先行”的焦虑浪潮,正撕开教育生态中隐秘的伤疤。
“连续一周梦见学生打架、家长投诉,凌晨四点惊醒后盯着天花板等天亮。”在浙江某中职学校任教三年的班主任苗苗(化名)坦言,她的焦虑从8月初就开始蔓延。作为带过三届毕业班的“老班主任”,她本应游刃有余,但班级管理、家校沟通、行政事务三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开学前十天,我连陪孩子玩游戏的心思都没有。”
苗苗的困境并非个例。北京民办中学教师董欣提前半个月进入“备战状态”:白天参加新课标培训,晚上修改课件至深夜,还要抽空回复家长群里的咨询。“最怕家长问‘孩子暑假没学习怎么办’,仿佛成绩下滑全是老师的责任。”而长沙代课教师姜苹的焦虑更现实——合同续签的不确定性让她整夜失眠,“每次开学前都要祈祷别被‘优化’”。
教育专家指出,教师焦虑的本质是“假期松弛感”与“开学高强度”的剧烈碰撞。首都师范大学张倩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长超56小时,其中非教学任务(如填表、会议、社区活动)占比达40%。“教师像被上了发条的机器,连喘息的空间都没有。”
上海民办初中教师张睿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她班上一位学生的父母均为985高校毕业,对孩子成绩要求近乎苛刻。“假期刚结束,家长就要求我单独给孩子补课,还质疑教学进度太慢。”更令她无奈的是,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第一反应是“老师没教好”。“我们成了‘情绪垃圾桶’,既要哄学生,又要安抚家长。”
家校沟通的复杂性在社交媒体时代被进一步放大。某重点中学班主任陈老师透露,部分家长将教师视为“24小时客服”,深夜发消息要求“立刻回复”,甚至因孩子未当上班干部而投诉至教育局。“以前是‘家校共育’,现在是‘家校内耗’。”
“教龄30年,还是一级教师。”某省重点中学物理组组长张伟的叹息,道出了老教师的集体困境。在“科研至上”的评价体系下,许多一线教师陷入“教学越好,杂事越多”的怪圈:既要带毕业班,又要指导青年教师,还要承担课题研究,却因“没有核心期刊论文”卡在职称晋升门槛前。“我们的价值被简化为几张表格,教育初心被磨得所剩无几。”
年轻教师的生存压力同样严峻。姜苹连续三年考编失败,只能在民办与公办学校间辗转。“代课老师工资不到在编教师的一半,还要随时担心被解聘。”她苦笑,“开学焦虑?这是生存焦虑。”
“以前备课是创作,现在备课是流水线作业。”任教23年的陈老师坦言,随着教龄增长,职业麻木感愈发强烈。“同样的课文讲了20遍,连学生提问的角度都能预判,但还要装出‘第一次讲’的热情。”这种“表演式教学”让她感到疲惫。
更令教师们心寒的是社会认知的偏差。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指出,公众普遍认为教师“有寒暑假、工作轻松”,却忽视了他们承受的隐性压力。“教师也是普通人,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而不是被道德绑架为‘无私奉献的圣人’。”
面对焦虑浪潮,教师们正在探索自救之路。
苗苗尝试在开学前给自己买一盆绿植,放在办公桌上“增添生气”;董欣则通过每天晨跑释放压力,“运动后头脑更清醒,备课效率反而提高了”。心理专家建议,教师可通过正念冥想、情绪日记等方式提升心理韧性,“接纳焦虑的存在,而不是与之对抗”。
部分学校开始尝试改革。深圳某中学推行“班主任减压计划”,将班级管理任务分解至科任教师,并设立“心理舒缓室”;杭州某小学取消教师值日制度,改由行政人员承担校园巡查。“只有让教师轻装上阵,教育才能回归本质。”该校校长表示。
教授呼吁,需从制度层面保障教师权益:“提高待遇、拓宽晋升通道、减少非教学任务,让教师能专注教学。”同时,家长也应调整心态,“教育是家校共育,不是‘学校单方面托底’。”
当我们在讨论“开学焦虑”时,不应止于猎奇或同情,而需直面教育生态中的深层矛盾。教师们的焦虑,是社会对优质教育渴望的投射,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阵痛。但教育从不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悲情叙事,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生命对话。唯有让教师群体摆脱“焦虑内耗”,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毕竟,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幸福的学生。新学期将至,愿每一盏教育的灯,都能被温柔以待。
以上就是【开学在即 先焦虑的不是学生是老师】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