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全市交通信号灯亮红灯
【广东江门:全市交通信号灯亮红灯】9月24日11时,广东江门市主城区所有路口的交通信号灯集体转为红色,往日川流不息的车流瞬间凝固。随着超强台风“桦加沙”10级风圈逼近,这座位于珠江口西岸的城市以“全市交通信号灯亮红灯”的非常之举,拉开了抵御极端天气的全民防线。截至当日16时,江门已转移安置群众23.6万人,实施交通管制12小时,未发生因台风引发的重大次生灾害。9月24日上午9时,江门市人民政府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发布第7号通告,宣布自10时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五停”期间交通管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十三条,除应急处突、抢险救灾、警务执勤、医疗救护、城市保障(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5类车辆外,所有社会车辆禁止通行。全市1.2万组交通信号灯同步调整为持续红灯状态,形成覆盖3896平方公里的“红色防护网”。
“这不是系统故障,而是精心设计的‘安全结界’。”江门市交警支队负责人解释,此次采用的全红信号模式,通过延长黄灯结束后的全红时段,确保所有方向车辆完全停止,避免台风期间强风导致车辆失控引发碰撞。这种设计在2018年台风“山竹”期间曾成功避免37起潜在交通事故。在蓬江区港口路,外卖骑手陈师傅将电动车停放在指定区域:“平台早上就暂停接单了,安全第一。”他的身后,市政工人正在加固最后一块防洪挡板。数据显示,交通管制实施后,江门市区道路车辆减少92%,120急救车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4分钟。
台风“桦加沙”的威胁早在3天前就已显现。9月21日18时,江门市气象台发布台风白色预警,较往年提前18小时启动响应机制。22日凌晨,台风中心风力增强至17级,市三防指挥部连夜调度127支应急队伍、3800台机械设备预置到重点区域。
“每小时雨量可能超过80毫米,相当于把西湖的水在3小时内倒进江门。”市水文局总工程师李伟强的预警促使决策层果断升级响应。23日19时,全市实施“五停”措施,比台风实际影响提前24小时。这种“提早量”源于2018年“山竹”台风中因预警滞后导致3人遇难的教训。
在台山市广海镇,渔民林伯的渔船早已驶入防风锚地:“政府通过北斗系统定位所有渔船,23日中午前必须回港。”截至24日12时,江门海域2896艘渔船、321艘商船全部归港避风,沿海14处旅游景区关闭,转移游客1.2万人。
此次防御台风中,科技力量成为关键支撑。江门市“智慧三防”系统整合气象、水文、交通等12个部门数据,实时模拟台风路径对建筑、交通的影响。24日8时,系统预警新会区会城街道可能出现内涝,指挥部立即调度12台“龙吸水”排水车预置到位。
“台风眼经过时,风速可能瞬间达到17级。”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明指出,“桦加沙”的“针眼效应”导致其外围环流破坏力极强。为此,江门在全市部署367个微型气象站,实现村级预警全覆盖。
在科技防线之外,普通人的善举同样温暖人心。开平市赤坎镇的民宿老板周女士将15间客房免费开放给滞留游客:“台风天,我们就是一家人的。”而在鹤山市,200名“的哥”自发组成应急车队,24小时待命转运危急病人。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到203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度将增加10%-15%。面对挑战,江门正在探索“海绵城市+数字孪生”的防御体系:生态防御:在银洲湖种植2000公顷红树林,利用自然屏障消解风暴潮能量;建筑革新:要求新建建筑玻璃幕墙厚度不低于19毫米,底层设置可升降式防水闸门;智慧预警:开发“台风风险地图”,实时显示各区域积涝、停水停电风险;社区教育:推广“家庭应急包”配备标准,组织年度防灾演练。
“我们不能阻止台风,但可以让自己更强大。”江门市市长吴晓晖在指挥部表示。这种理念已转化为具体行动:全市中小学将防灾教育纳入必修课,企业每年需进行2次应急演练,社区建立“15分钟应急响应圈”。
当夜幕降临,江门东湖公园的探照灯照亮了救援现场。那些在泥浆中搜寻的身影,那些从直升机上投下的物资包,那些跨越社区的互助网络,共同编织成守护生命的网。这场灾难再次证明:在自然灾害面前,任何个体都显得渺小,但当14亿人携手时,便能创造出抵御任何风暴的力量。正如网友在社交媒体写的:“红灯停,不是束缚,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从预警系统的秒级响应,到民间自发的互助网络;从跨部门的协同作战,到两岸三地的技术共享,这些进步终将汇聚成抵御灾害的坚固堤坝。当下一场台风来临时,我们或许仍会受伤,但绝不会孤单——因为每个亮起的红灯,都是文明对自然的庄严承诺:生命至上,永不放弃。
以上就是【广东江门:全市交通信号灯亮红灯】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