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离谱!听闻有学生竟靠老干妈下饭,而职工餐却呈现出又多又好的景象,这鲜明的反差令人震惊。尤其那所谓的“一校两餐”制度,更是引发质疑。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竟有“校长陪餐仅做样子”的嫌疑,这严重违背了陪餐制度的初衷,让师生的饮食安全保障大打折扣。学校本应是提供公平、优质饮食的场所,如此两极分化的餐饮状况,不仅伤害了学生的权益,也让社会对学校的管理产生深深的担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整改。
学生靠老干妈下饭 职工餐又多又好?
【学生靠老干妈下饭 职工餐又多又好?】2025年5月,四川绵阳多所学校因“学生餐与教职工餐质量悬殊”问题被推上舆论风口。暗访发现,观义初级中学学生反映食堂饭菜“一言难尽”,甚至需自购老干妈辣酱佐餐,而教职工餐却肉类丰富、品相上乘,餐标竟低于学生。这一反差背后,暴露出校园食品安全与膳食经费管理的深层漏洞。截至目前,绵阳已立案查处相关案件53件,处理处分48人,挽回经济损失548万元,学生食堂就餐率提升至100%,但事件折射的制度性缺陷仍待根治。在观义初级中学,学生餐的窘境令人瞠目。多名学生透露,食堂菜品长期以土豆、白菜为主,荤菜稀少且分量不足,甚至出现“青菜里挑肉丝”的尴尬。一名初三学生无奈表示:“每顿饭都要拌两勺老干妈才能咽下去,否则根本吃不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职工餐桌上常见红烧肉、糖醋排骨等硬菜,餐标却比学生餐低15%。突击检查发现,该校教职工餐由独立厨房供应,与学生的大锅菜完全分离,甚至存在“校长陪餐仅做样子”的嫌疑。
这种“一校两餐”现象并非孤例。绵阳平武中学食堂经理吴某案便是典型。2019年8月,吴某被聘为食堂经理后,短短两个月便开始敛财。承包商吕某某为感谢其“关照”,两年内累计行贿51万元,甚至以“小吃部利益分配”名义每月固定输送“好处费”。此外,吴某还从面包供应商处收取每个0.2元的回扣,累计金额可观。调查显示,吴某通过虚报食材采购量、克扣学生餐标准等手段,将食堂变成个人“提款机”,最终被移送司法机关。
校园餐腐败的滋生,源于多重监管漏洞。梓潼县纪委监委在专项整治中发现,部分学校存在“伙食费中列支其他费用”“违规发放陪餐费”等问题。例如,某中学将教师加班餐费、招待费等混入学生餐费报销,甚至虚构采购清单套取资金。而所谓的“陪餐制”更是流于形式——部分校长仅象征性与学生共餐几分钟,便转而享用教职工餐,导致学生餐质量无人监督。
更隐蔽的是采购环节的灰色操作。平武中学食堂的米面粮油供应商长期由吴某指定,价格高于市场价10%-15%。调查发现,供应商为维持合作关系,定期向吴某输送红包。这种“利益捆绑”导致学生餐成本被压缩,而教职工餐却因“特供渠道”得以保障质量。绵阳市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主任刘永红指出:“一顿校园餐看似仅10元左右,但日均数万名学生的供应量,让腐败金额累计惊人。”
面对乱象,绵阳启动“校园餐”专项整治。梓潼县纪委监委联合审计、教体等部门,对全县中小学食堂进行地毯式排查,深挖问题线索82件,立案53件,处理处分48人。其中,平武中学原校长因监管失职被党内警告,涉事承包商被列入行业黑名单。截至2025年5月,全县学生食堂就餐率达100%,师生和家长满意度提升至99%。
然而,整治成果背后仍存隐忧。部分学校为应付检查,短期内提升学生餐标准,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例如,某中学虽取消教职工“小灶”,但教师餐仍与学生餐“同菜不同量”,引发家长质疑。此外,食材采购透明度不足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尽管部分学校引入电子采购系统,但供应商资质审核、价格比对等环节仍依赖人工操作,存在人为干预空间。
绵阳案例暴露出校园餐管理的核心矛盾:食堂经理、总务主任等“微权力”岗位缺乏有效制衡。这些职位虽级别不高,却掌控着食材采购、经费审批等关键环节。以吴某案为例,其通过虚构采购单、虚增损耗等手段套取资金,竟能持续五年未被发现。专家指出,破解困局需三管齐下:
一是推行“阳光采购”。建立全市统一的食材招标平台,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采购流程全程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二是强化“陪餐制”刚性约束。要求校长每日与学生同餐,并公示陪餐记录,同时引入家长代表轮值陪餐,形成外部监督。三是完善追责机制。对挪用伙食费、收受回扣等行为,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外,还需倒查分管领导责任。
目前,绵阳已试点“校长陪餐+家长监督”模式,并计划将食堂经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但根治“校园餐”腐败,仍需打破“人情社会”的潜规则,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学生的餐盘里。正如一名家长所言:“孩子吃的是饭,家长看的是良心。”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让校园餐真正回归“安全、营养、公平”的初心。
以上就是【学生靠老干妈下饭 职工餐又多又好?】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