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厨房”预加工算预制菜吗
【“中央厨房”预加工算预制菜吗】一场由科技名人罗永浩引发的餐饮界“定义大战”正在席卷全国,消费者、餐饮企业和监管部门都被卷入这场关于“中央厨房”是否等于“预制菜”的大讨论中。2025年9月,一场由罗永浩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引发的争论持续发酵,核心争议点直指——中央厨房预加工的菜品算不算预制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坚决否认自家产品是预制菜,称其仅为“预加工”原料,而消费者则普遍认为只要不是现场制作的都算预制菜。这场争论不仅关乎企业声誉,更触及了整个餐饮行业的转型痛点和消费者的知情权。
事件始于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自己在西贝用餐时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这条吐槽迅速引爆网络,引发了消费者对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现象的广泛讨论。许多消费者纷纷表示有类似经历——在餐厅支付现做菜品的价格,吃到的却是加热的预制食品。西贝方面迅速作出回应。9月11日,西贝召开媒体沟通会,创始人贾国龙情绪激动地强调:“西贝现在一道预制菜都没有!不是说大多数,不是极少数,是现在一道都没有!”
贾国龙在回应中详细解释了“预加工”与“预制菜”的区别。他认为预制菜是一个“结果”,一个“成品”——在中央厨房完全制作好,送到门店只需简单加热就能出餐。而西贝做的是“预加工”或“预制工艺”——把毛菜变成净菜,把肉切成丝,甚至焯水、过油,但这些只是准备工作。贾国龙强调:“只要最后的烹饪是在门店完成的,就不能叫预制菜。”他用炒菜的“锅气”举例,说明门店厨师完成的烹饪过程才是关键。
然而,消费者对这一区分并不买账。从消费者层面看,这些定义太过复杂,消费者理解的预制菜是广义的“只要不是饭店大厨一点点把食材变成热菜”,就算预制。
这场争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即使在官方层面,对预制菜的定义也有明确界定。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等,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但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这一规定成为西贝否认自己使用预制菜的法律依据。但同时,通知也强调预制菜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突出工业化预加工特点和菜肴属性。
这场争论背后,是餐饮行业面临的现实困境。2025年餐饮业净利率已跌破5%,食材与人工成本上涨叠加消费价格下滑,餐饮行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这样的压力下,连锁餐饮企业不得不通过中央厨房和预制工艺来控制成本、提高效率。联舌工坊等企业通过预制食材模式,使合作餐厅出餐效率提升40%,食材损耗率下降18%。
事实上,现在许多连锁餐厅确实普遍采用中央厨房配送模式。有从业者透露:“很多连锁餐厅,特别大的餐饮连锁餐厅都是有中央厨房的,一般在城市郊区或合作的中央厨房工厂,以此减少复杂流程,降低成本和增效。”
无论定义如何区分,消费者最关心的是知情权和选择权。许多消费者表示,他们并不完全反对预制菜,但希望餐厅能够明确标识,让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一位网友指出:“饭店使用预制菜(包括中央厨房)的核心争议,从来都不应该是安全问题。而应该是:中餐就想吃现做的朴素的情感问题、饭店使用广义预制菜削减成本是否反映在饭菜价格的问题、好不好吃的问题。”
在这方面,已有餐饮企业做出了表率。据报道,某连锁餐饮品牌通过红黄绿三种明确标识代表不同制作方式:红色为中央厨房预制复热、黄色代表半预制、绿色代表现做。这种做法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这场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中国餐饮行业工业化进程中的阵痛。随着餐饮连锁化率在2025年预计达26%,中央厨房和预制模式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联舌工坊等企业的成功印证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的共生可能。其“中央厨房+冷链云仓”模式,不仅解构了中餐标准化难题,更重新定义美食工业化的未来。2025年多项国家标准和管理规范密集出台,涵盖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央厨房建设运营等关键环节。这些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可能随着时间平息,但关于中央厨房是否算预制菜的讨论却暴露了中国餐饮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在效率与传统、工业化与锅气之间,餐饮企业需要找到平衡点,而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应当得到充分尊重。
随着国家预制菜标准体系的完善和消费者意识的提高,餐饮行业或将走向更加透明和规范的方向。无论定义如何划分,好吃、安全、性价比高才是消费者永恒的追求。
以上就是【“中央厨房”预加工算预制菜吗】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